源一

"你的热情消失在你的思想中。"野孩子乐队在《消失》这首歌中如是唱道。感觉这话对,也不对。这世间似乎的确存在这种现象,热情不免伴随着天真蛮勇,温柔往往伴随着理性考量。就我个人体验来说,成长了后,好像确实很难对什么人事不假思索地全心投注一股脑的热情,不过深入了解真实而鲜活人事后,感情依然可能强烈,只是不再是过往那种表现形式了。不知道这是否是一种失去,然而事实就是这样了。似乎人的情感需求也就此发生微妙的变化。有些理性的成年人期待从少年人那里获得天真不假思索不顾一切的热情,自己却更乐意坐享其成,不愿为此付出太多,甚至ta知道自己只需要稍微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就能换来这一切。而少年人用天真的眼光注视成人,仰慕喜爱ta,甘愿为ta付出。这看似双方各取所需的关系,实际上却不对等,哪怕双方都没有什么企图。成长后的少年人是否还会甘愿继续这么做?不得而知了。然而那样的感情的确是一种强力的治愈,可以给生命带来活力和生机。又想起一个和林奕含有关的回答:"她更需要适合一种野蛮的爱吧,把她包裹进一切的爱。不是斯文的爱,让她远离文学,让她感受更多少年人的爱,斯文往往包含着更多的考量。" 这倒是的。从文学中体验的感情,不是对鲜活的现实本身的情感。


热情会消失在思想中吗?这话倒也不全对。成长后自己愿意持续投注热情的人事,一定是经得起理性的考验的,不然就"下头"了。情感感受总是先于理性,而有时出于自我保护和长远发展的考虑,理性会阻止自己涉入和体验一些事情,但这反而适得其反,感受情感被压抑下来了,不代表它们消失了,这些感受情感仍会在理性规定的框架之外寻求满足。也许想体验就体验,理性再后续保驾护航会更好呢? 这样似乎更自然些。


(ps.性格热情不等于全心投入的热情)



评论(5)

热度(3)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